應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、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邀請,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于7月23日來我校進行學術訪問與交流,并作學術報告,歡迎廣大師生參加。
報告人:汪永進教授
報告題目:中原文明起源和演化的季風氣候背景
報告時間:2021年7月23日(星期五)10:00-12:00
報告地點:蘭州大學祁連堂502報告廳
報告人簡介

汪永進,男,1959年4月出生,博士。1982年,南京大學地質系巖礦專業,獲學士學位;1987年,南京大學地質系沉積巖石學專業,獲碩士學位;2000年,南京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學,獲博士學位。1988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行星地球科學系研修古地磁學。1987年起至今,在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,現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教育部“長江學者”特聘教授、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。
主要從事洞穴沉積和氣候環境演變研究,通過東亞季風區洞穴古氣候記錄與格陵蘭冰芯記錄的對比研究,從不同時間尺度論述了亞洲季風變化歷史、動力學機制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系,構建了二十萬年來中國石筍同位素氣候地層學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。高精度石筍突破深海沉積、黃土地層和冰芯等長期氣候記錄無法直接定年的瓶頸,建立的獨立時標有助于檢驗“全球突變氣候事件同步性”假說。石筍記錄的U/Th時標對格陵蘭冰芯年齡提出了修正意見,并得到了國內、外同行廣泛認可。葫蘆洞石筍解析的千年尺度季風突變事件及其時標,與格陵蘭冰芯記錄相互補充,已成為全球古氣候參比另一基準。建立了全新世最高分辨率的亞洲季風氣候記錄,發現季風氣候振蕩與太陽活動強度具有很好的相關性,有力地推動國際古氣候數值模擬工作
先后在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,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,其研究團隊入選2005年度“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”創新團隊,研究成果入選“2008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”和“2008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”,2013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,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。
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
資源環境學院
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九日